yth游艇会
缓解充电桩供需矛盾|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,如移动充电。
新能源汽车越发普及,对充电桩的需求也日益增加。尽管政府通过补贴政策支持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,但供需不平衡一直存在。其中的矛盾和问题,该如何看待和解决?3月12日,澎湃城市报告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、研究员王青。王青认为,首先要分清是总量矛盾还是结构矛盾。简单增加充电桩总量,不能根本解决结构性问题。关键在于,政府与市场有效分工协作,借助精准的政策引导,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。王青指出,土地、融资、扩容等方面的政策,对充电设施建设的影响日益显现。要推进改革和政策创新,如优化补贴政策,促进商业模式创新,鼓励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化,通过数据共享来优化充电桩布局, 激发市场的潜力和活力。澎湃城市报告:如何看待政府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补贴政策?王青:政府补贴有其必要性。特别是,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化早期阶段,车和桩会陷入先有“鸡”还是先有“蛋”的困境。这种情况下,需要政府将其作为公共产品进行建设,明确非盈利性目标。在充电设施形成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,具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时,补贴就需要逐步退出,引导社会资本进入。还有一个视角是,谁来干,谁埋单,要区分开。通过补贴,降低企业主体的市场风险与成本,让成本和收益尽可能匹配。新能源汽车的普及,对技术创新、空气质量、产业升级、绿色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强的溢出效应,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,对社会和国家整体上带来的好处,大于厂商、充电企业的收益,但企业无法完全将其转化为利润。这时往往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,需要用补贴进行平衡,否则会出现市场失灵。在普及初期,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进行税收优惠或补贴,大致也是这个道理。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,企业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会不断变化。当市场主体有积极性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时,说明市场失灵的情况开始弱化。此时,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可发挥作用,市场发展就不再过度依赖政府补贴,或者说,政府应逐步退出竞争性市场,补贴也要退坡直至取消。所以,政府补贴政策是阶段性或结构性的,目的在于培育市场,或者针对农村、下沉市场、偏远区域和欠发达地区,加大充电设施供给力度。从补贴政策实施看,目前一个问题是,普惠性、包容性不够,往往倾向于给规模较大的企业或国企进行补贴,影响了新主体的进入,导致市场供给不足和创新力竞争力不强。中长期看,市场供求的动态均衡发展,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。这需要逐步从强调公共产品和公益性的政策,过渡到强调竞争的政策。特别是,在土地、资金支持,建设运营招标方面,要让更多不同所有制、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市场主体,都能平等享受政策、获取要素,依靠技术和服务来获取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。当然,我们必须承认,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企业,在融资、信用等方面的确有各自优势。充电桩项目规模效益明显、投资回报周期长、前期投入成本高,中小企业不具备银行融资优势。但这是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问题,是另一层面的普遍性问题。澎湃城市报告:城市特定区域,如市中心核心区域和老旧小区,充电桩存在供需矛盾。能否通过提高车桩比,缓解特定区域充电难的问题?王青:合理的车桩比是动态调整的过程。城市中的合理车桩比,在保有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,一般呈现不断被推高的波浪型,即先提高再逐步降低,保有量达到新的临界点后,再次经历从提高到降低的过程,以此推进。因此,合理车桩比不是单向线性增加的,更不是越多效率越高、成本越低的。比如,一个城市在电动车很少、分布又分散的情况下,可能1:5都不够用;但保有量达到一定规模,充电设施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益显现后,可能2:1就够用。车桩比和充电桩布局也有直接关系,布局不合理时(比如为拿补贴、降低成本,使大量充电桩建在城郊),城里的车找不到桩,郊区的桩落一层灰,1:3时消费者都觉得不便利,如果结构合理,供求匹配很好,可能2:1就够用。所以,好的政策,是要促进供求高度匹配,并根据保有量增长、技术水平、人口流动、消费场景、季节气候的变化进行动态优化,用最少的桩更好满足充电需求,在日常需求和极端情况需求(如节假日的高速)之间寻找平衡点。一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,对动态变化的供求数据和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,并与用户充电服务APP对接,实时对设施建设增量存量布局进行优化,并引导用户的充电行为。现在虽然企业可以归集分析自己的数据,但整体市场更全面和广泛的数据仍然缺乏共享和联通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政府可建立专业化市场化联盟,或归集相关数据外包给数据服务公司,但需要对数据应用、用途和安全进行严格管制。二是借助动力电池技术突破,例如商业化应用固态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锂空气电池等技术,提高电池性能、效率和减少充电时间,从而缓解充电桩的需求压力。三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。对于老旧小区等特定区域,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,如集中换电、移动充电、夜间代客充电等,缓解充电设施供给不足带来的压力。(来源:澎湃新闻)
yth游艇会